随着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续蔓延和病毒变异,我国疫情防控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为进一步科学有效地指导四川省内各地市州、县区及各类单位和个人在疫情防控中的具体操作,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于近期发布了《四川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南(第六版)》,该指南在总结前几版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当前疫情形势和防控需求,对防控措施进行了全面优化和调整,旨在构建更加科学、精准、高效的防控体系,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一、总体要求
《四川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南第六版》强调,疫情防控工作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依法科学、分级分类”的原则,以“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为总策略,以“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为基本原则,强化源头管控,加强重点人群、重点场所、重点环节的防控措施,同时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确保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二、重点人群管理
1、入境人员:继续实施“14+7+7”隔离政策,即14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后,再进行7天居家隔离和7天自我健康监测,期间进行多次核酸检测,确保及时发现无症状感染者。
2、国内中高风险地区来(返)川人员:实行“14+7”管理措施,即14天集中或居家隔离医学观察后,再进行7天健康监测,所有中高风险地区来(返)川人员需提供有效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3、冷链物流、医疗机构、学校、养老院等重点行业从业人员:实行“应检尽检”,每周至少进行一次核酸检测,并加强日常健康监测和防护措施。
三、重点场所防控
1、公共交通工具:加强通风换气,定期消毒,乘客需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鼓励使用无接触式支付方式,减少人员聚集和接触。
2、医疗机构:严格预检分诊制度,所有进入人员需测温、验码、戴口罩,加强发热门诊管理,对可疑病例及时转诊至定点医院,医护人员需做好个人防护,定期进行核酸检测。
3、学校和托幼机构:实行“日报告”、“零报告”制度,加强校园环境卫生和消毒工作,学生和教职工需每日健康监测,出现异常情况立即上报并采取相应措施。
4、商场超市、农贸市场等公共场所:实行限流措施,控制人流密度,加强通风换气,设置“一米线”,提醒顾客佩戴口罩并保持社交距离。
四、社区防控与个人防护
1、社区网格化管理:实施“网格化+信息化”管理,对居民进行分类管理,特别是对来自中高风险地区的人员进行重点监控和跟踪服务,加强社区环境卫生整治和消毒工作。
2、个人防护:倡导居民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勤洗手、戴口罩、不聚集、保持社交距离,鼓励使用公筷公勺,减少交叉感染风险,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时,应立即佩戴口罩前往就近医疗机构就诊并如实告知旅行史和接触史。
3、心理疏导与支持:疫情期间,居民可能面临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和焦虑情绪,各地应建立心理援助热线或线上服务平台,为有需要的居民提供专业心理咨询服务。
五、疫苗接种与免疫策略
《指南》强调了疫苗接种在疫情防控中的重要作用,提出要加快推进新冠疫苗接种工作,特别是针对高风险人群和重点行业从业人员的接种工作,加强疫苗接种后的监测和评估,确保疫苗接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对于已接种疫苗的人群,仍需继续做好个人防护措施,不因接种而放松警惕。
六、应急处置与信息发布
1、应急处置:一旦发现疑似或确诊病例,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迅速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密切接触者追踪、环境消杀等工作,确保疫情“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2、信息发布:坚持公开透明原则,及时准确发布疫情信息、防控措施及健康提示等,增强公众的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测和引导,防止谣言传播。
《四川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南第六版》的发布,标志着四川省在疫情防控工作中迈出了更加科学化、精准化的一步,通过强化源头控制、重点人群管理、重点场所防控以及个人防护等措施的落实,构建了全方位的防控体系,疫苗接种的加速推进和应急处置能力的提升也为疫情防控提供了有力保障,四川省将继续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原则,不断优化防控策略和措施,努力实现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胜利。
转载请注明来自爬爬百科,本文标题:《四川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南第六版,科学防控,精准施策,共筑健康防线》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